首页 > 合同 > 合同订立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16 15:25:57 编辑:律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很多哦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法学本科论文

  法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各位法学本科毕业生们,大家知道怎么书写一份毕业论文吗?以下是法学本科论文范文,请参考!   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1】   论文关键词:违约责任归责原则 严格责任   论文摘要:违约责任是合同法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制度,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则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   目前,对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到底是采用严格责任还是过错责任,无论是在法学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界都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文章从违约责任及其归责原则的概述、两大法系中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的比较研究出发,结合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论述。   一、违约责任及其归责原则的概述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当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时,应凭由何种依据来使其负责。   这种依据实际上就反映了法律的价值判断标准。   从各国的民事立法来看,有关合同责任的归责方面,主要采纳了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两种归责原则。   确定不同的归责原则,对违约责任的承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1 归责原则直接决定着违约责任之构成要件。   采纳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就意味着过错乃是构成违约责任的一般要件。   而采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则表明其责任的构成不以过错为要件,违约方是否存在过错并不影响其对违约责任的承担。   2 归责原则决定了举证责任由谁承担。   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下,非违约方仅就违约方不履行义务或履行史务的不符合约定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而同时采纳过错推定的方式,要求违约方承担反证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的举证责任。   而在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下,则一般不要求违约方负上述之举证责任,也即一般不考虑其违约方的主观过错。   3 归责原则决定了免责事由。   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中,不可抗力是主要的免责事由。   但债务人因遭受意外事件且不存在个人过错时也可以免责。   而在严格责任原则的适用中。   法定的免责事由主要是不可抗力。   4 归责原则对违约责任的大小也有一定之影响。   由于过错责任原则要以过错为违约责任的一般要件。   因而对于违约后损失的承担上也必然要参照双方当事人过错的大小。   而采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则一般不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   因此,从以上来看,弄清楚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两大法系中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的比较   1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过错归责原则的规定。   罗马法是在《阿奎利亚法》的基础上,通过后来的判例和学术解释加以补充、诠释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成熟的以过错为基准的民事归责原则;这一原则又在查士丁尼《国法大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   仅有过错责任原则还不足以维护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因此又有了无过错责任原则。   这在罗马法当然是作为例外。   大陆法系各国,秉承罗马法的传统,均以过错责任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   《法国民法典》第1147条规定:“凡债务人不能证明其不履行债务系由于有不能归究于其本人的外来原因时,即使在其本人方面并无任何恶意,如有必要,均因其债务不履行,或者迟延履行而受判支付损害赔偿。   ”这个条文在规定违约责任的条件时,并未提到当事人的“过错”。   对此,可以理解为该条文所规定的当事人“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中,已当然地包含了当事人的过错。   因为债务人尽管不能期待每一个合同都能够得到完好的履行。   在某些情形下甚至不能期待合同能够得到履行,但有权期待债务人将竭力做到使之能履行。   如果因债务人的过错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适当履行,则债务人应当对其过错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法国现代合同理论对合同责任进行了限制,即对债务人责任的追究。   须根据其过错的严重程度。   为此,过错被分为欺诈性过错、不可原谅的过错、重过错以及一般过错。   《德国民法典》第276条规定:“(1)除另有其他规定外,债务人应对其故意或者过失负责。   在交易中未尽必要注意的,为过失行为。   (2)债务人因故意行为而应负责任,不得事先免除。   ”德国学者认为,债务人承担责任的条件是,违反履行义务必须是由债务人的行为造成的。   而其行为必须具有过失性。   2002年1月1日施行的《德国债法现代化法》对第276条未作大修订,仍坚持过错责任原则。   大陆法系各国,在坚持过错责任原则的同时,规定了严格责任原则的例外适用。   例如。   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能交付种类物的责任、瑕疵担保责任、债权人受领迟延责任、迟延履行后的责任等,均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债务人不论其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都应承担违约责任。   2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过错归责原则的规定。   与大陆法系国家不同。   英美法系国家以严格责任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   在英国法上,许多合同义务是严格的。   确定当事人是否绝对地受有拘束去做约定的事情或者他们只是受有拘束尽可能地保障合同的履行,也就是合同当事人是否对非因自己的过错发生的违约负责,在英国合同法上,被认为是一个合同解释问题,即解释当事人合同义务的范围。   在一般意义上,此问题的答案是,合同债务是绝对的,而过错的欠缺不成其为抗辩。   因违约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的请求不考虑过错。   一般来说,未能履行其注意义务是无关紧要的,被告亦不能以其尽到注意义务作为其抗辩理由。   在美国法上,强调违约损害赔偿不具有惩罚性,合同法在总体的设计上是严格责任法,相应的救济体系是不过问过错的。   美国《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260(2)条规定:“如果合同的履行义务已经到期,任何不履行都构成违约。   ”当然,英美法系国家在坚持严格责任原则的同时,也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的例外适用。   3 两大法系国家对过错归责原则不同规定的法理分析。   两大法系国家将过错责任原则或者严格责任原则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   但并不否认其他归责原则的适用。   也就是说,在违约责任的归责体系上,两大法系国家均采用了二元制的归责体系。   这是由交易关系的多样性、违约发生的原因和所致的后果的复杂性所致。   一元制的归责体系有其无法避免的缺点,即法官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中,难以根据具体需要而灵活运用法律来处理归责问题,从而不利于平等地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采用:元制归责体系,可以弥补一元制归责体系的不足,从而实现违约责任的基本目的。   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合同法归根到底是要规范市民的生活,作为一种国家的上层建筑,固然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构成要件。   经由法上的因果关系,达到一定的法律效果;然彼此类似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条件既为不同的法律规则、原则提供了相似的调整基础,又为之提出了相同的调整要求,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众多殊逢同归的结局。   三、我国合同法中的归责原则   我国违约责任到底来何种归责原则。   学者   间存在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亦是主流观点)主张为严格责任原则。   《合同法》第107条中并没有出现“当事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的字样,被认为是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   第二种观点主张为过错责任原则。   我国《合同法》所有规则制度和条款,乃至合同法之全文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过错责任的原则。   因此,只能而且必须得出“我国《合同法》体系是建立在过错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的唯一结论。   第三种观,最主张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辅。   这有利于促使合同当事人认真履行合同义务,有利于保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也符合国际上的一般做法。   笔者认为。   第一种观点较为合理和可取。   1 在现行的合同法律中,《涉外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都已经确立了无过错责任。   前者第1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即违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   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尚不能完全弥补另一方受到的损失的,另一方仍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后者第17条有基本上相同的规定。   看来,将违约责任定义为无过错责任在我国的合同法上是有先例的,并非新合同法的首创。   对《合同法》的制定极具价值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均规定了严格责任原则,新近制定的《欧洲合同法原则》亦肯定了该原则,这“应该被认为是两大法系的权威学者在经过充分的斟酌权衡之后所速成的共识,反映了合同法发展的共同趋势”。   在国际商业交往规则中,大多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   2 在诉讼中原告只需向法庭证明被告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事实,不需证明被告对于不履行有过错,也不要求被告证明自己无过错。   这里的逻辑是有违约及有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仅以不履行为要件,被告对于不履行有无过错与责任无关。   免责的唯一可能性在于证明存在免责事由。   不履行与免责事由属于客观事实,其存在与否的证明和认识判断相对容易,而过错属于主观心理状态,其存在与否的证明和判断相对困难。   因此。   实现严格责任原则可以方便裁判,有利于诉讼经济,有利于合同的严肃性,有利于增强当事人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   3 违约责任以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为基础,合同是双方自由协商签订的,当然完全符合双方的意愿和利益,违约责任是由合同义务转化而来,本质上出于双方约定。   不是法律强加的,此与侵权责任不同。   因此,违约责任应比侵权责任严格。   侵权责任发生在预先不存在密切联系的当事人之间,权利冲突的广泛存在使损害的发展难以完全避免,因此,法律要求除损害事实之外还要有过错要件,过错等同于可归责性,它使侵权责任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   而违约责任本质上出于当事人自己的约定,这就足够使违约责任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无须再要求使违约责任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的其他理由。   有的学者认为在意外事故情形下,严格责任对债务人是不公平的。   笔者认为由于客观原因违约,违约一方当然在主观上并无过错,但受害方更无过错,况且。   债权人基于对债务人承诺的信赖,往往改变了他的处境,如果一味主张债务人无过错而免除其违约责任,则无异于让债权人自行承担风险。   这显然更不合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归责原则与归责事由及免费事由有不同的涵义,归责原则是贯穿于整个违约责任制度并对责任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   同一法律领域不能同时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归责原则。   严格责任原则是我国合同法领域的唯一归责原则。   尽管《合同法》的相应条款规定了过错归责事由和免责条款,但是这些条款只是一般原则的例外,并不能改变严格责任原则在合同法领域的唯一性和主导地位。   论侵权法中的可救济性损害理论【2】

法学本科论文

3,给我推荐好些的本科生法学毕业论文经济法方向

法学论文,经济方向的,做好的可以吗?原创的,
我这里i就有的没问题Q 1901581996
经济法方向的论 文 , 可指导选题及撰写.

给我推荐好些的本科生法学毕业论文经济法方向

4,法律专业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

  法律是保护我们安全的重要内容,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法律8000字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1:《浅谈法律信仰形成的法律基础》   摘 要 法律信仰作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阐述,阐释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信仰 良法 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已经有十二年之久,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图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基本有法可依。虽然有法,但法律在实践当中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废法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与一纸具文无异,就似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①。”法律作为信仰的唯一对象在培养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样的法律?良法作为一种有别于恶法的良善之法应作为法律信仰的当然对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为理论基础,通过以下逻辑来分析良法的这种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为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对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呢?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应成为法律信仰的对象②。   二、法律信仰与良法概念界定   (一)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针对性的解释,只有对信仰的解释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③。”谢晖教授认为“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④。”由此,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并将这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转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法律信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是包括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法律信仰不仅存在于理论上,而且践行于法治实践中。   (二)良法   良法是与恶法相对应的法哲学范畴,是一个广泛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实质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对良法下个确切的概念不容易,可从良法的标准来探讨良法的概念。李龙教授主编的《良法论》一书认为良法的基本标准是:价值合理性、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⑤。笔者认为,良法应从应然角度考虑,良法应是实质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机统一,由此,法律应当是怎样的,而非法律实然或已然是怎样的。价值合理性应是良法的灵魂,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为了实现良法的价值合理性服务的。因此,良法应是符合自然、社会、人类发展规律的,能够满足主体享有最一般人权、公平正义的,并能为大多数独立社会主体所信奉和行使的准则。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法律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其信服和尊重的准则当且仅当是法律,而不能是诸如权力、教义、风俗习惯之类的对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还有其他对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养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权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内在因素⑥。此外,规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前提条件⑦。正是因为法律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确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四、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基础,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国的精神基础,只有法律真正为社会主体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实现法治,但是并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会被信仰,还要看这种法律是否具有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够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是否能够体现法律的应然性(公平正义性),即法律应是良善之法,是为良法。   五、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据谢晖教授将法律信仰分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动两方面来看⑧,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1.良法对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个有关个体主观心理的概念,内在包涵着个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崇,并把这种信服和尊崇内化为一种恒定的意念,而这种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实现主体的某种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自由-人权性,使其具备被信仰的价值基础;2.良法对法律实践的作用。法律实践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这个法的良善性决定了法律实践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实行是法律实践的应有之义。法律的善恶决定了人们对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只有善法――以人权保障为宗旨的法律,才能获得社会主体的普遍认同并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实施才能促使人们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结语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让法律成为普通民众的信仰,首先法律应是良善之法,且应有效实施,法条具文的泛滥,除了带来种种社会成本,还会阻碍法律人职业自律,而法律人职业素质的降低,无疑会鼓励人们在法制外另辟 渠道 ,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即求助于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仅在制定过程中要不断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来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样才能为民众提供法律榜样,使民众信服法律,将法律内化为信念,从而信仰法律。   注释: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8.   ②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65.   ④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⑤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⑥钟明霞,范进学.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2).   ⑦谢菲.小议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律师世界.2002(7).   ⑧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2:《浅谈 保险 法律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   摘 要 保险在我国社会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重视,在保险法律关系实践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司法案例。本文首先分析了保险活动中法律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并对我国《保险法》在防范保险道德风险上存在的缺陷分析,从法律人的角度,对我国保险法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保险 道德风险 保险道德   一、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一)保险道德风险的基本概念   道德风险是指与人的品德有关的无形因素,即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促使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以致引起社会财富损毁和人身伤亡的原因和条件。 道德风险以前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但是近年来随着保险领域的不断扩大,加之保险制度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道德风险越来越广泛的存在于保险领域,保险道德风险成为保险业中一个特有的术语。   “保险道德风险”是指通过投保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即投保人为了谋取保险金赔偿或给付而投保,通过促成或制造保险事故而骗取保险金的危险。 本文认为保险道德风险的主体除了投保人外,还应该包括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道德风险同一般的风险相比,具有自身特点。一般情况下,实际危险是有形的,而保险道德风险是无形的,很难运用保险业的相关法则加以预测,因此比较难以加以识别。   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分散危险和补偿损失,但是人为的保险道德风险却造成保险机制的非正常运转,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寻求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具体 措施 ,以求将其发生率尽量降到最低。   (二)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虚构保险标的;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故意违反告知和保证义务;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道德风险源于人的自利本性,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可能做出一些不法行为。加之保险机制的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就导致了保险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保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指在交易双方之间或者所形成合作关系的双方中, 一方拥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在社会保险活动中,投保人所了解的保险商品信息都来源于保险人和中介人的介绍。保险人则通过投保人和中介人来掌握保险标的信息。彼此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2. 逆向选择的存在。所谓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是指事前隐藏信息的行为。保险人与投保人在保险过程中,必须要达到信息的完全对称与知晓,才能签订保险条约。但在现实中,这种绝对知晓与坦白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彼此都不能绝对知道对方的形象。因此,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性的投对自己有利的保险,而并不把这方面的所有情况让保险公司知晓。所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总是处于劣势。这样就导致了有些投保人不愿向保险人真实告之被保险人已存在的风险状况,保险人处于被动选择的位置为投保人的行为承担相应风险。   3. 立法对相关利益主体规制不足。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就会做出一些不法行为,表现在保险活动中,就会引发保险道德风险。要想减少甚至消灭保险道德风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相关主体的规制。正是因为现有立法对保险道德风险的规制不足,对骗保、诈保等行为惩罚不够,才会造成保险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   4.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我国现在的《保险法》及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存在着保险利益不清晰、归责原则不合理、缺少近因原则的规定等一些立法缺陷。特别是在约束方面,对保险欺诈的惩罚力度不够,客观上纵容了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   因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而引发保险道德风险,主要还是由于保险法中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可以通过在保险法中设立和适用相关的原则和制度来加以解决。通过在保险法中规定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并且在保险事故发生后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制度来让投保人负担举证责任就对解决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加大对骗保行为的处惩罚力度来约束各个保险利益主体,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要从立法角度来防范保险道德风险。   二、我国《保险法》在防范保险道德风险上的缺陷   (一)保险利益不清晰   保险利益原则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利益的法律规定却并不清晰。特别是对保险利益应该存在于何人何时,并未作详细的规定。   保险利益应该归于于何人,大多数国家规定为被保险人,而我国《保险法》规定为投保人。我认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具有更明确的保险利益。因为,假如被保险人与保险标间不存在保险利益,其又为合同受益人,那么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不仅不会对其利益造成损害,反而为其带来利益。这样以来便容易引发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二) 缺少近因原则的规定   我国《保险法》只是在相关条文中体现了近因原则的精神而无明文规定。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五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向保险人提供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有关的证明资料。保险人应当及时予以核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履行保险责任;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拒绝给付保险金的通知”。近因原则是确认保险人之保险责任的主要依据。正确认定近因,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在《保险法》中增加关于近因原则及其适用标准的明确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三) 归责原则不妥当   按照保险的一般规则,保险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或说行为人有无过错对民事责任的构成和承担不产生影响。 就保险领域来说,就是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如果发生该事故的原因属于承保范围内的原因,那么保险人就必须承担保险责任。而不必考虑该事故是否是由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过错造成。   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能使因保险事故遭受的损失得到及时的赔偿,有利于保护投保人等的利益。但由于保险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并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事故的有关证明和资料,这样,对于保险人来说,证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难的。在此情况下,无过错归责原则的适用客观上加重了保险人的负担,增加了保险道德风险发生的危险。   (四) 对骗保等相关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   《保险法》中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实施了骗保等行为后,主要承担的是违约的合同责任。“利益与风险相当”是一句古老的法谚,它指的是获得一定的利益必须负担相当的风险,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则必然会导致不法行为的产生。实施骗保等行为后所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通过骗保行为所获取的利益,必然会引发道德风险。另外,如今保险道德风险在保险领域广泛存在的现实说明,仅让他们承担违约责任是不足以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所以《保险法》有必要加大对骗保、诈保行为的惩罚力度。   三、 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立法建议   (一) 进一步明晰保险利益   “无利益者无保险”,保险利益对保险道德风险防范的意义自不待言。保险利益具体明确,可以避免投保人利用对保险利益的不同理解而利用保险道德风险。   由《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可以看出,真正有权在保险事故发生时领取保险金的是被保险人,而非投标人。而《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可见,《保险法》第十二条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明显不一致。   保险利益存在于何时,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可见与保险合同订立时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根据英美保险法通例,保险利益存在于何时因险种不同而不同。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分别具有补偿性和给付性特点,决定着保险利益原则在适用过程中的时间限制不尽相同。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而言,一般要求从投保时至保险事故发生时应当始终对于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与此不同,保险利益原则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时,仅要求明确一个时间点,至于保险事故发生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则在所不论。因此,我国《保险法》应该借鉴英美法的规定,明确保险利益产生于何时。   (二)增加近因原则的相关规定   由于我国《保险法》未明文规定近因原则。应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近因原则及其适用标准。根据近因原则的要求,认定近因的关键,在于寻找致损的因果关系。   关于近因原则的适用标准,保险界普遍认可的是直接作用论,即将对于致损最直接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作为近因。如果保险事故是作为直接原因造成保险标的损失,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如果保险事故并非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的直接原因,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   (三) 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制度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规定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对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保险合同签订前的逆向选择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保险合同订立后的道德风险该如何解决呢?则依赖于过错责任推定制度。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的保险理赔过程中,对保险人来说,想要证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难的。而将举证责任的负担通过法律规定合理分配给投保人,可以使其自身受到相应的约束,对于弥补保险人的信息滞后性,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无疑有所裨益。 例如,对于常见的汽车骗保案件,由于经常存在投保人与汽修厂联手骗保,所以更具有隐蔽性,这无疑增加了保险人对案件事实调查的难度,造成联手骗保畅行无阻。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适用,将举证责任转移给投保人,给投保人增加了举证的负担,势必会增加联手骗保行为的难度,从而遏制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   (四) 设立惩罚性的损害赔偿制度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骗保人施加更重的经济赔偿责任来制裁他们的不法行为,更好达到惩罚的目的。同样,通过惩罚也达到了威慑的目的,可以防止道德风险再次发生。其次,这一制度具有补偿功能,在补偿性损害赔偿不足以补偿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失时,惩罚性损害赔偿能更好的维护保险人切身利益。再次,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可以对保险交易起到鼓励作用。同样,这一制度在保险领域适用能够促进保险活动的正常进行,因为它使潜在的骗保人等认识到遵守保险合同的约定比实施骗保行为更加合算。   注释:   程婧.保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及规避.福建金融.2001(5).第37页.   尹田主编.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魏建文、邹国雄.论保险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经济师.2002(3).第71页.   参考文献:   [1]杨林.遏制保险欺诈.中国保险.2005(8).   [2]张欢.中国社会保险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2).   [3]黄海骥.保险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影响.保险研究.2003(12).   [4]卓志、熊海帆.保险领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经济分析.保险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3:《浅谈法律服务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军队的法制建设引人瞩目。其中,法律服务工作的蓬勃开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政策法律在军队中得以更好的落实,这对贯彻中央军委依法治军的方针,保护国家军事利益,维护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但是,这只是法律服务工作显而易见的一些作用。其实,对军队来说,法律服务工作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加强我军的政治建设,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也在落实依法治军方针、依法管理部队、拓展政治工作职能和形成政治工作合力等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战斗力和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法律服务工作与军队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   (一)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   随着依法治军原则的提出和部队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军队特色的法律服务工作在部队应运而生。199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将司法行政工作、军队保卫工作、军事审判工作和军事检察工作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法律服务工作就是其中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政治工作条例》把“领导司法行政工作、管理律师、公证和法律服务”作为总政治部的重要职责,把领导、负责法律服务工作作为各级政治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这样,在《政治工作条例》这一军队政治工作的权威法规中确立了法律服务工作在政治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纳入军队政治工作体系中,在实践中有利于加强对法律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健康发展。   (二)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   《政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法律服务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共同任务是“打击军内违法犯罪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从政治上、组织上纯洁和巩固部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维护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这一任务的确定,是由法律服务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律师工作、公证工作和基层法律咨询工作,从法律角度为部队建设提供各项服务,适应部队建设需要,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这些任务与政治工作中任务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军队政治工作中不能缺少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工作对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实现政治工作任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法律服务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机制   (一)开启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军队政治建设   过去,我军的法律服务工作是潜在的,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法律队伍,也没有明确的人员职责分工。出现了法律问题,有了法律服务需求,则由保卫、组织、干部、宣传等部门办理。这些法律问题体现在为首长和机关提供法律咨询,为官兵涉法问题提供解答官兵,协调处理军地纠纷,参与诉讼和调解以及法制宣传 教育 等。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军方针的贯彻,法律已经涉及国家和军队生活的方方面面。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和途径,单靠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等部门的工作已不能满足部队政治建设的需要。只有开启法律服务工作,满足日益增多的涉法问题解决的需求,提高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优势。   (二)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落实依法治军方针   依法治军,就是依据法律管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治军是军队建设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中国特色军事法规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军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法治军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找到依法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那就是通过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工作是贯彻实施军事法律法规的重要方面,在依法治军,有效地依法管理部队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形成政治工作合力   军队法律服务工作具有独立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业务范围,相对于政治工作中的保卫、组织、干部、宣传、纪检等工作来说具有独特性。但是,法律服务工作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政治工作中的其他业务工作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开展得好可以和其他政治工作形成合力。首先,法律服务工作与政治工作中的其他工作存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形成合力的关系。对政治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充实,又促进了政治工作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形成政治工作合力,更有利于完成政治任务。其次,法律服务工作对纪检、组织、干部、宣传、 文化 工作及群众工作等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法律服务工作与其他各项业务工作都能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将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运用到政治工作中,定会更好地搞好政治工作,实现其任务和职能。   (四)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基层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我军的建设和发展中,政治工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基层部队的政治工作则是整个政治工作最基本、最具体体现,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生成,对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治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当前,基层政治工作主要依据《军队基层建没纲要》,那么在贯彻这一法规开展基层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法律服务工作要做好《纲要》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基层官兵树立《纲要》就是法规的意识,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自觉性。因此,法律服务工作应面向基层开展工作,帮助基层搞好依法管理、依法施训、依法理财、依法搞好教育和法律宣传、依法维权等。所以,法律服务工作在加强基层全面建设,加强基层政治工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军队法律服务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1. 法律毕业生论文 2. 法律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法律毕业论文4000字 4. 浅谈法律毕业论文范文 5.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范本 6. 法律毕业论文范本

5,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你应该拿到毕业论文的题目吧? 要选好题后定下一个范围来写 建议先找一些相关的论文来看,先自己要形成观点!这个最重要 然后再通过收集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论据要足够充分! 自己写的最容易过!不要复制网上或者拼凑网上的,建议到图书馆或大书店寻找自己需要的论据方面资料!
多少字的呀

6,二学历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法律论文: http://www.4yong.cn/index.php?go=category_13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法学各类论文下载导航贴 2楼:法理法制史 3楼:国际法 4楼:经济法 5楼:民商法 6楼:诉讼法 7楼:宪法与行政法 8楼:刑法 http://www.xingno.com/thread-11151-1-1.html

7,给点法律系毕业论文的参考

当前位置 >> 所有论文 >> 法律论文 下级目录: 民法论文 (183) 经济法论文 (180) 国际法论文 (43) 法理论文 (221) 司法制度论文 (149) 刑法论文 (139) 行政法论文 (132) 律师实践 (548) 法律文书 (537) 法律毕业论文 (459) 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文章,可以参考 http://www.biyelunwen.cn/bigclass/falv.asp

8,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谁帮我找点题目 相关论文 在线等啊 谢谢了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学习《经济法》 增强执法守法的自觉性 经济法是法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经济法按其在法体系中同其他部门法在调整任务上的分工,它涉及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秩序。学习《经济法》,用《经济法》的尺度认识社会,可以使我们看到了执法、守法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法律意识。下面,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学习体会为例,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运行中的现状及对策。 一、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执行的现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征收和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高收入的个人逐渐增多,相当一部分人由过去单纯的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转向多样化、多渠道,由第二职业、承包经营或投资入股等多种渠道取得收入,有的已出现月收入达万元以上甚至几十万元,在分配上出现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征收个人所得税就是国家运用税收杠杆,调节人们收入之间的差别,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的问题,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但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数量达50%以上。这样,不但直接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而且严重削弱了个人所得税对社会经济的调节、稳定功能。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阶层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搞清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寻求对策,这是当前在税收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公民纳税意识差,基层征收机构认识滞后,偷税漏税的现象相当普遍。 第二、个人所得税制自身的特点直接产生弊端,个人所得税是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直接扣除,增加了征收的难度。 第三、个人所得税和具体征收管理办法很不完善,对漏税、逃税行为打击不力。 第四、管理方式落后,征管信息不畅通,征管机构第一线力量相对不足,信息传递不准确,且时效性差。 第五、对个人的各项所得缺乏有效的控制,使税务监控困难。 第六、现行模式对扣除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不合理。 税收流失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我国的税收流失更为严重,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偷税漏税现象比较普遍。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税收征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税收征管意识相对薄弱;对个人收入调节的税制体系尚待完善,这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有一定制约作用。 二、解决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对策 经济法原则是经济法在其调整特定社会关系时在特定范围内所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基本准则。面对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寻求对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个人所得税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清楚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环境和现状,立足现实,树立积极推进意识,层层深入,重点突破,制订可操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征管目标,其可分为近期和长期目标。 (一)近期目标是加大力度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堵住漏洞。就目前来看,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申报纳税、强化代扣代缴,加强法律制约。 二是建立并完善个人所得税专项稽查制度。 三是搞好对高收入者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同时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申报纳税的进程。 四是尊重、保护纳税人的权力,优化征收机构的服务。 (二)长期目标是解决个人所得税中出现的问题。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依靠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严密、高效的税制体系和征管体系,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尽快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是积极推进税务代理和计算机普及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联网,达到收入--申报--缴纳--监控--体化,实现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 三是尽快向严管重罚的模式过渡,减少税收流失。 四是税务部门应建立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大型信息、数据处理中心。 五是完成向综合所得税制的过渡,从税制上解决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上的不利因素。 六是建立完整的调节个人收入的税制体系。 总之,由于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开征的时问比较晚,因此,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窄,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所得税还存在缺陷,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就严重制约了个人所得税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调节经济运行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立科学的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制体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征管队伍,全面而有效地对个人收入进行有效地监控,从而达到不断缩小贫富悬殊、国家的财政不断增加的目的,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铺设一块稳固的基石。
文章TAG: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法学法学本科本科

最近更新